蕨类植物在植物界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地球上除两极外,到处都有蕨类植物分布,其生态习性千差万别。根据秦仁昌修订的中国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它具体分为5个亚门,即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楔叶蕨亚门和真蕨亚门。
1. 松叶蕨亚门
本亚门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其孢子体无真正的根,只是在根状茎上着生毛状假根,直立的地上茎气生,扁平或呈三棱形,二叉分枝,叶退化为短钻状。孢子囊生于孢子叶叶腋,近圆形,三室,孢子圆形。本亚门的蕨类植物均为腐生植物,附生于树干上或岩石上。
松叶蕨亚门只有1目1科,即松叶蕨目松叶蕨科,包含松叶蕨属与梅溪属2个属。我国仅松叶蕨1种。梅溪蕨产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诸岛屿。
2. 石松亚门
本亚门植物的起源也比较古老,陆生蕨,几乎与裸蕨植物同时出现。它已具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它的根为多次二分叉的须根;茎多数为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仅一条叶脉,无叶隙。孢子叶一型或二型,常生于分枝的顶端形成孢子叶穗,孢子囊常单生于孢子叶的叶腋。孢子囊扁肾形,一室。
现代生存的石松亚门分为石松目与卷柏目两个亚目。前者具石杉科与石松科2科,后者仅有卷柏科1科。
3. 水韭亚门
本亚门的孢子体形似韭菜,和单子叶植物相似。它的根为须状的不定根,多为二分叉;茎粗短块状;叶细长丛生,长钻形,螺旋状紧密排列,近轴面具叶舌。有大小孢子叶之分,茎的外周多为大孢子叶,近中间多为小孢子叶。孢子囊二型,深藏于每叶膨大的基部内侧的穴中,每种孢子囊只产生一种孢子。孢子囊没有散发孢子的特殊结构,仅靠孢子囊壁腐烂后散发,它的精子是多鞭毛的,需要在水中或沼泽地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本亚门的植物属于沼生植物或湿生植物。
水韭亚门仅水韭目水韭科1目1科,我国常见的种类有中华水韭。
4. 楔叶亚门
本亚门又称木贼亚门。孢子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茎圆柱形,有节与节间之分,节上常有轮生的枝,节间中空,茎上有纵沟脊。叶为小型叶,退化为膜质鳞片状,无叶绿素,环生于节上,基部常联合成鞘。孢子囊生于特殊的孢子叶上,这种孢子叶又称孢囊柄,孢囊柄在某些枝干顶端聚集成椭圆状的孢子叶球。孢子同型或异型,周壁有弹丝。本亚门为陆生植物,但常生于沟边或潮湿处。
楔叶亚门只有木贼目、木贼科1目1科。我国常见的种类有笔管草、木贼与问荆等。
5. 真蕨亚门
真蕨亚门植物的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的分化。根为须状的不定根。除少数种类如树蕨、苏铁蕨等为直立的树状茎外,多数为根状茎,根状茎有直立、匍匐或半直立半匍匐等多种类型。茎的表皮上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具保护作用的鳞片或毛。叶通常比茎发达,并分化出叶柄与叶片两部分,并具有复杂的叶脉系统,其中具网状叶脉的为进化类型;无论是单叶还是复叶,均为大型叶,幼时拳卷。孢子囊常聚集成各式囊群,着生于孢子叶的叶背、叶缘或退化的孢子叶上,生于叶背的种类较为高等。
本亚门是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中最为繁盛的一群,根据孢子囊壁细胞的层数以及孢子囊是由一个还是多个细胞发育而成可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和薄囊蕨纲。
(1) 厚囊蕨纲
厚囊蕨纲的孢子囊壁厚,由多层细胞组成,无环带,每个孢子囊的发生是由几个细胞同时起源的。孢子囊较大,内含的孢子的数量较多,且都是同型孢子。配子体的发育需要菌根共生,精子器埋在配子体的组织内。本纲下又分为瓶尔小草目和观音莲座目。瓶尔小草目又分为七指蕨科、阴地蕨科的瓶尔小草科三科。观音莲座目下又分为合囊蕨科、观音莲座科和天星蕨科三科。
(2) 原始薄囊蕨纲
原始薄囊蕨纲的孢子囊壁薄,由单层细胞组成。它的环带发育不完全,只有几个厚壁细胞形成盾形的环带。每个孢子囊的发生是由一个原始细胞发育而来,但囊柄可以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来。配子体为长心形的叶状体。原始薄囊蕨纲既具有厚囊蕨纲比较原始的性状,又具有薄囊蕨纲比较进化的性状,是介于厚囊蕨纲与薄囊蕨纲之间的中间类型。本纲只有紫萁目紫萁科1目1科。我国比较常见的种类有紫萁和华南紫萁等。
(3) 薄囊蕨纲
薄囊蕨纲的孢子囊壁薄,由一层细胞组成。具有各式发育完全的环带,每个孢子囊的发生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孢子囊通常聚集形成孢子囊群,着生在孢子叶的背面、边缘或特化的孢子叶的边缘,囊群盖有或无,孢子少,大多数种类为同型孢子,少数水生蕨类形成孢子果,孢子囊包被在孢子果内,具有异形孢子。本纲下分为水龙骨目(又称真蕨目)、蘋目和槐叶蘋目三个目。
水龙骨目是蕨类植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目,它包括绝大多数陆生或附生的蕨类,少数为湿生或水生。其孢子囊聚生成各式各样的孢子囊群。但不包被在孢子果内,孢子同型。包括:
科Family |
属Genera |
常见种类Common Species |
里白科Gleichniaceae |
|
|
莎草蕨科Schizaeaceae |
|
|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
|
|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
|
|
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 |
|
|
桫椤科Cyatheaceae |
|
|
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
|
|
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 |
|
|
鳞始蕨科Lindsaeaceae |
|
|
竹叶蕨科Taenitidaceae |
|
|
姬蕨科Hypolepidaceae |
|
|
蕨科Pteridiaceae |
|
|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
|
|
卤蕨科Acrostichaceae |
|
|
光叶藤蕨科Stenochlaenaceae |
|
|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
|
|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
|
|
水蕨科Parkeriaceae |
|
|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
|
|
车前蕨科Antrophyaceae |
|
|
书带蕨科Vittariaceae |
|
|
踢盖蕨科Athyriaceae |
|
|
肿足蕨Hypodematiaceae |
|
|
金星蕨Thelypteridaceae |
|
|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
|
|
睫毛蕨科Pleurosoriopsidaceae |
|
|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
|
乌毛蕨科Blechnaceae |
|
|
岩蕨科Woodsiaceae |
|
|
球盖蕨科Peranemaceae |
|
|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
|
|
三叉蕨科Aspidiaceae |
|
|
实蕨科Bolbitidaceae |
|
|
藤蕨科Lomaripsidaceae |
|
|
舌蕨科Elapoglossaceae |
|
|
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 |
|
|
条蕨科Oleandraceae |
|
|
骨碎补科Davalliaceae |
|
|
雨蕨科Gymnogrammitidaceae |
|
|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 |
|
|
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 |
|
|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
|
|
槲蕨科Drynariaceae |
|
|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
|
|
禾叶蕨科Grammitidaceae |
|
|
剑蕨科Loxogrammaceae |
|
|
蘋目是浅水或湿生性植物,孢子异型,孢子囊生长在特化的孢子果中,孢子果壁是由羽片变态所形成的,孢子果内有两种不同的孢子囊群。本目只有蘋科1个科三个属,我国仅蘋属1个属,常见种如蘋,又称四叶草或田字草。
槐叶蘋目是浮游水生植物。与蘋目一样也产生孢子果和异形孢子。孢子果单性、二型,分别产生大孢子囊与小孢子囊。孢子果壁是由变态的囊群盖形成。本目下分槐叶蘋科与满江红科。